back to WRITINGS

 

The Power of Beauty, the Promise of Parametricism and China’s Architectural Ascendance
Patrik Schumacher ; Published in: Urban Environment Design 087 2014/11 – HHDFUN 2008-2014
美的力量,参数化的未来与中国建筑崛起
文 / 帕特里克·舒马赫(Patrik Schumacher) 扎哈·哈迪德事务所合伙人
翻译 / 韩苗
校对 / 张朔炯

 

当代中国建筑文化正迅速成为建筑的创新支点。正是在这里,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范围内的建筑师们正在创造奇迹,推动着世界建筑 的发展进程。在这个加速全球建筑发展的温床之上,雄心勃勃的中国建筑师们已经崭露头角,准备好了在全球建筑界大展身手。这其中,
HHDFUN 是最年轻、最令人信服的事务所。 HHDFUN 的项目以倔强不羁的活力和摄人心魄的美感令建筑界惊艳。我们在建筑联盟设计研究实验室(AADRL)模拟多年的理论性的“场 所”项目在HHDFUN 的手中成为现实。这不仅使他们信誉大增,也使他们项目的精准度和优雅气质更上一层楼。景观、地形和曲线形建 筑形态的动态结合实现了人们长久期待的连续差异化场所的空间性:空间一步步地涌现、景致或开或闭,水平线有起有伏,深邃且层次 分明的景致使项目通向复杂但有序的探索。这些理念我已使用了好几年,当看到HHDFUN 位于日照的山海天海滩公园的一组照片时,它 们终于成为现实,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中国的参数化时代已经到来,HHDFUN 在山海天海滩公园中设计的波浪化的建筑群和连桥就 是最令人信服和注目的证明之一。

互联网时代的伟大馈赠使任何人可以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实现先进的建筑。虽然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我坚信中国才是当代建筑最集中的焦点。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学校、会议以及展览中密集的创意实验和对话也是原因之一。2013 年,我在参加由清华大学数 字建筑设计协会(DADA)在798 艺术街区主办的“数字渗透”展览时第一次认识了王振飞。他负责展览设计,我负责国际展览部分——“参 数化的未来”的策展活动。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展览,参与见证了中国对参数化主义和建筑学的未来的引领地位。HHDFUN 的展览设计 如他们的其他项目一样惊艳。





中国引领参数化建筑发挥全球影响力
我一直十分仰慕HHDFUN。2008 或2009 年前后我在天津第一次邂逅了他们的项目。当时我参观过天津滨海新区CBD 的超大型施工场地, 我很惊喜地发现了利用参数化精心设计并实施完成的作品:于家堡工程指挥中心,建筑的展厅里面呈现了整个CBD 方案的模型。指挥中 心立方体的形态被放置在大片平坦的施工场地上。所呈现出来的纪念性和雄心壮志超出我在迪拜或其他任何地方之所见。看到这样一个可 控流动渐变的精致表皮令人振奋:这一画面令我产生一种直觉,中国将成为参数化大放异彩的主战场,中国建筑将不再仅以尺度和数量取 胜,大胆、前卫的外观和革新意识与创造力将为参数化插上腾飞的羽翼,引领21 世纪全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设计风格。中国的能量来 源于全面开放、乐于参与全球竞争的态度,积极创造新形态、全球最佳的建筑实践。而这也正是在当代紧密联结的全球文化网络下唯一真 正可行的创新手段。

当然发展的步调和规模掩盖不了大部分的新设计和施工过程都不具备创新性的事实。但是只要建筑项目有1% 的创新 性,就会使全球建筑前进一大步。中国热衷于邀请全球最好的建筑师来推进大规模的城市化。我的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ZHA)也是 其中之一,获得难得的机遇。在这里,我们完成了事务所几个最好和最大规模的项目,如广州大剧院和北京银河Soho。同时,中国还输 出了最优秀的学生出国深造,其中的许多人来到伦敦,加入了我位于英国建筑联盟学院(Architecture Assoication) 的设计研究实验室,并 在毕业后加入ZHA 工作。现在,新一代的年轻建筑师已经成长壮大,他们博学强识,具有全球视野和远大抱负,时刻准备着利用中国城 市化建设进程中蕴藏的巨大发展活力来助力前卫的设计研究——在一个令欧洲同行梦想而不得的尺度上。


First project of Zaha Hadid Architects in China: Guang Zhou Opera House 2003 – 2009

From Manifesto to Manifestation


从宣言到展现
HHDFUN 是最年轻的新生代建筑事务所中的一员,致力于通过技术探索和承担必要的风险来推动参数化的进步和实践,并以此来影响世 界建筑。目前的装置、展馆、公园等项目的意义主要是超越项目本身的“宣言”作用。它所体现的是参数化在城市和建筑领域的无限可 能性,而不是参数化在更大尺度上的

生产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宣言式项目十分重要,但并不是具有划时代意义风格的真正考验。但在 中国,这些大尺度的测试已经在酝酿中。我确信HHDFUN 具备在不放弃自己严密的概念设计和创造力的前提下增加项目尺度和社会影响 力的实力;同时,我也希望王振飞保持这份雄心,将影响力从专业内扩展到全世界。责任增加的同时不能放弃对美的追求,因为只有通 过建筑的视觉吸引力和外观美感的传递,建筑和城市设计的社会影响力才能发挥作用。有机的优雅魅力十足,但又不限于此:它以毫不 费力的、优雅的方式解决当代社会进程中的复杂和动态的问题。这种魅力的形成有据可依:它激发了我们追求复杂性的欲望,使我们欣 然面对发展中的复杂变化,而不受其威胁。如果没有设计参与,我们将直面复杂城市问题的威胁。我认为只有参数化主义有能力体现当 代生活的复杂性和动态发展。它可以传达复杂多变的城市秩序,使当代社会的复杂性清晰可辨、有迹可循。


Zaha Hadid Architects, Masterplan for Beijing CBD – Proposal submitted with Soho China


Zaha Hadid Architects, Soho Wang Jing, Soho China, Beijing


Zaha Hadid Architects, Sky Soho, Soho China, Shanghai, China

美的含义:美学价值的潜在功效
美学概念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建筑理论不仅应该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而且要解释这种神秘感存在的原因。首先要阐明的一点是在 日常生活中审美(依据外观凭直觉判断)无所不在。我们主要是依靠直观的吸引和排斥心理来评判周围的物理和社会环境。什么是美?美就是第一眼就被吸引的事物。被美打动是一种本能反应。但是,这种直接的本能反应有潜在的合理性。美学反应,包括对 城市和建筑的反应是一种即时的、直观的评价形式。对建筑环境的美的认可就是在深入体验和了解建筑活力和功能之前,仅凭外观对环 境生命力的认可。与以仔细审查和分析为基础进行评判相比,审美反应有鲜明的优缺点:它的可靠度更低,但更加快速。审美价值可以 内化为“品味”,不需要清晰明确的知识体系就能对事物加以区别和分类。与其说这是一个细分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换言 之,它们的评判依据是整体印象而不是孤立的因素。美学评价提供了对建筑的直观感受,简化了漫长的体验或分析过程,因此具有一定 的合理性。
因此,美学评价可以说是对基于调查判断的一种更经济的替换品。审美源于人类根深蒂固的生物机能。生物体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因 此,美学吸引力的功能就是引领生命力表现得更好。审美反应是在生

物体普遍拥有的学习调节机制的基础上产生的条件反射。因此对美 丑的区分是有条件吸引和排斥这两种基本的生物机制在文化层面、受多种因素限制而形成的具体体现。这种基本机能应该成为对人工和
文化形态进行审美评价的基础。美好的事物和良好的表现之间的关联在对年轻、健康的女性和健壮的男性体魄的普遍审美中依然十分明显。 因此,审美价值的生物基础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但是,事实上,审美价值是由多种社会因素决定的,与文化和历史息息相关。审美观既是一种生物机能,又与文化息息相关,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人们的审美反应会随着文化的不断演变而进行合理调整以适应其
发展。原则上,尽管在社会不断演变的进程中审美观几经更新,但美学价值的合理性(美与表现的关)被保留,且无论在哪个阶段,都是类似本能的反应。
审美价值将群体经验凝聚在一些有用的信条中。但是,随着社会的进化,曾经至关重要的事物或许会失效;而新的有效地社会过程或许 会受到固有的美学概念的过度限制。由此会产生丑恶的现象。这种审美误区进一步束缚发展过程。这一矛盾只有通过美学革命才能解决。 审美能力必须通过审美革命来不断调整。
参数化主义正通过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的过渡时期掀起新的美学革命。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开始美化新的城市多样性、不规则性和__混乱无序的、拼贴画般复杂的市场导向型城市化过程,避开了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和设计标准的批判。参数化主义旨在超越这一自发的特 立独行的发展模式,追求全新的与后福特主义网络社会作品相一致的定序原则和审美价值观,正如现代主义对20 世纪造成的影响那样, 再一次全面改造21 世纪建筑环境的组织结构和面貌(外观)。

美和秩序的观念演变
如上所述,从功能学角度看,任何运转良好事物最终都会被确认为美的事物;从历史关联性角度看美学价值,人类情感需要(定期的) 与最重要的社会进程中的形态条件保持一致。美的形式不断变化,审美标准也瞬息万变。但是美真的没有特征要求,能够超越不同和具体的历史表现形式而存在吗?当代建筑师欣赏过往时代的美(尽管用任何一个旧式风格来 框定当代机构都不太恰当)。是否能找到一项永恒不变的特征,一项普遍适用的条件,在任何环境下(甚至是任何现象中)都会被认定是
美的象征?
是的,我相信区分美丑的不变准则一定存在:美的感受总是来源于一种不同于混乱的秩序感。在许多关于美的经典定义中都提到了秩序 感这一通用不变的因素。比如莱昂·巴蒂斯塔·阿尔伯蒂有一个著名的定义,他说:“美就是各个部分和谐有序地共处于同一体系中,增 加、去除或改变其中任何一部分都会使整个体系恶化。”他还提到“完整的体块”,从而进一步强调了和谐/ 秩序的积极意义:“和谐使建 筑看上去是一个单一、完整且完美组合的体块,而不是多个互不相关的部分间的简单集合。”他还通过否定这一观点的对立面(可以说是 隐含了丑的定义)来进一步阐述了同样的观点:组合体不应该是“跳跃、混乱、无序、不连贯、由不协调的元素组成,……与体块的其 他部分脱节或相去甚远的”。阿尔伯蒂用“所有部分和谐并存”一词指代了秩序。这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总体的抽象化的公式。但是,阿尔 伯蒂强调的完整性(不可以添加、去除或改变其中任何一部分)是针对古典建筑而言,因此已不能再被认定是构成美的通用不变的元素。阿尔伯蒂有机整体的概念描述了美的一种理想形态,比例对称且有严格规定,结构完整,不容许任何增减。这种主张从文艺复兴时期一 直延续到历史主义兴起的19 世纪。20 世纪现代主义的兴起打破了对称性、比例和完整性的限制。相反,模块顺序、网格和动力平衡的 秩序等发挥了这一功能。此外,人们开始追求简洁轻盈等属性,进一步细化现代主义风格的美学体系。参数化的形式探索需要通过有规 则的差异化和关联实现。这些概念通过基于规则(算法)的设计过程来实施。各历

史阶段对于美的概念都有具体的表现形式,并都保留 了与混乱截然不同的秩序感。因此秩序与混乱的关系是美的不变准则。
混乱,即可感知秩序的缺失,会令人迷失方向,因此有潜在的威胁,如果整体环境都缺乏秩序则会困难重重。因此文明进程中不变主题 之一就是为赋予建筑环境以秩序而努力。
为了使所有的建筑环境都“有迹可循”,就需要有基本规则和秩序。这是建筑发挥功能的关键因素。无序、随机聚合的建筑空间是行不通 的。因此,归根结底,秩序vs 混乱是美恒久不变的标准(至少对建筑环境而言)这一论调与关于美学价值本质的见解相一致。也就是说, 它们是鉴定建筑功能的快速、直观的手段,是认知体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建筑学和建筑环境的社会功效
现在我们领悟到建筑环境的外观确实意味着一些东西,并且预示了某些功能品质。虽然固守美学标准并不能确保功能性,但它至少提供 了第一个线索,足以在这一前提下进行深入探索。相对的,不符合特定时期审美标准(秩序原则)的建筑或城市地域至少会令人们开始 质疑其功能。这一点适用于技术和社会两个层面。但是建筑学(不同于工程)主要涉及社会功能层面。外观不仅预示和体现建筑环境的
社会功能,清晰易辨的外观还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决定性作用。这是因为外观不仅关乎美丑(表明其是否功能健全),而且还(或多或少)关系到一些重要信息,比如视线内城市场所和建筑空间里可能会遇到的特定功能类型和交互场景。但这并不是理所应当的小事。
建筑环境的“社会功能”指的是适用性,也就是对社会进程的有效促进,高效承接社会交流活动,达到令人满意、富有成效的效果。这 需要的不仅仅是高效的空间组织,如综合考虑房间大小和相互关系等。建筑环境的社会功能首先需要的是各个不同互动活动的潜在相关 参与者可以找到彼此的位置,自动分类成为有助于活动形态的群体。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潜在的参与者要能够成功高效地在建筑环境内
确定自己的方向。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建筑环境的视觉清晰度和易辨性。这种认识引导我们打破固有认识,不再将外观和性能、表现形式和实际操作看作对立面。相反,我们得到了这样一个公式,通过外观看性能,或通过表现形式看实际操作效果。这也促使我形成 自己的论点:所有的设计都是交流设计。
建筑环境作为由各不相同的地域空间组成的复杂矩阵,是一个巨大的、可操作的、信息丰富的交流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与空间秩序同时进行。从没有,也绝不会存在一个没有人工建造物的一个人类社会,就像不存在没有语言的人类社会一样。两者都是实现社会合作可能的必需品。建筑环境(尽管偶然、不确定,没有明确的初始目标)的精心营造似乎是构建任何稳定的社会秩序都必不可少的条件。
更大的结构化的社会群体的逐渐形成必须与人造空间秩序的逐渐建立并行;社会秩序需要空间秩序。社会进程需要建筑环境扮演“铭文平面”的角色,在上面留下清晰的足迹,辅助建立和稳固社会结构,并反过来进一步营造更复杂的社会过程。
人类栖息地的空间秩序既是直接的物理组织结构,分散和集中社会参与者及其活动;又是外在的铭刻“社会记忆”的基质。这些“铭文” 最初可能是各种活动不经意间带来的副产品。空间安排根据功能进行调整和设计。然后用装饰物进行标识和强化,使其更加显而易见。最终逐渐形成重要的空间- 形态系统。因此,出现了充满语义的建筑环境,提供了不同的环境系统,帮助社会参与者融入构成社会进程
的不同的交流环境中。只有在这一基础之上,在突变、选择和繁殖等进化机制得以进行的新基板之上,人类才能实现从动物王国中的进化,并进一步实现文化演变。因此,建筑环境作为跨越时代的稳定的文化进化的基质,其作用等同于DNA 作为生物进化的基质。

建筑环境之于构建和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丝毫不减。但是,经过先前时代的缓慢反复试验,文艺复兴之后成为建筑专业领域的竞争核心和责任主体。文艺复兴时期,有意识的理论先行的创新设计结合令人叹服的绘图(包括透视)系统取代了先前受传统束缚的建筑。我把这称之为“建筑大爆炸”。我认为哥特时期影响了传统建筑的发展。自那之后,一系列迅速出现的建筑风格,包括文艺复兴、矫饰主义、
巴洛克、洛可可、新古典主义、历史主义、折衷主义、新艺术、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解构主义和参数化主义等随着欧洲和当时世界社会的历史转变而调整变化,引领了建筑环境的创新。以最普遍的抽象化词汇来说,世界文明的进化轨迹增加了社会的整体分化和复杂程度。每一个重大的历史(时代)改革都隐含了建筑环境形态的改变和调整,这反之需要美学革命,需要设计师和最终使用者重新学习
审美情感和价值观。
参数化主义——21 世纪的时代性风格的候选者
许多人开始意识到20 世纪70、80 年代兴起的多元风格和视角,如后现代主义、高科技现代主义、解构主义、新古典主义、极简主义等是新时代固有和势不可挡的风格特色,要追求类似于现代化运动的全球统一的建筑模式已经没有可能。但事实上,在过去的15 年间,全球趋同的设计研究工作已经聚集了足够的动力谋求建筑进步,以推进类似现代主义的新的统一范例和发展规划的形成。六年前,我为这
一运动想到一个名字,即参数化主义,并开始尝试总结它的独创性、方法论和价值。我全身心投入其,尽全力解释说明它的合理性、优势和在当前“历史”条件下的初步成果:全球化的知识和网络社会。2008 年的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经济大萧条使参数化的发展速度大大低于六年前的预期。但是,从(进行中)的前卫设计研究到全球范围内各种尺度和功能类型项目的实现都进一步推动了参数化的进步。至少这是笔者的目标。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从规模、项目范围到全球影响力的急剧发展壮大就证明了这一标的可行性。
我们经常会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推进这一新范例的豪言壮志是否与多样化的气候、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相冲突?我的回答是差异性和本土化正是参数化主义的本质所在。参数化基本原则的抽象性与开放性保证了解决方案空间能够适应多种功能需求。虽然世界各国之间,甚至是各个大都市内部都呈现更加多样化和差异化的趋势,但互相连接和融合的程度也是空前的,因此“单一的世界社会”的说法越来越能站稳脚跟。因此,任何地区、文化或亚文化群都不可能再独立于最先进的、全球最优秀的建筑实践范式而存在。
促使和要求参数化主义取代现代主义的主要历史范畴是“后福特网络社会”,与先前的福特主义大众社会截然不同。在《建筑学的自组织》中,作者详细描述了一种风格理论,他认为时代风格的概念与社会(社会经济)时代的历史发展一脉相承。正如上文所言,打破传统束缚的新兴建筑在文艺复兴时期成为不同的、有创新意识和理论依据的学科,经过多种时代风格的演变不断进化,与自然科学、经济、政治等其他开始分化的社会子系统共同发展进步。下图可以简洁明了地体现参数化主义的时代定位。(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没有明显特色,因为它们是现代主义到参数化主义之间的过渡时期,而不是时代风格,好比新艺术运动和表现主义是向现代主义的过渡风格)

参数化主义是在计算机辅助参数化设计技术的基础上,以最有力的方式推进设计发展的一种当代风格。它是当代建筑领域影响深远的范例和全球化运动,在过去的15 年间早已蓄势待发。笔者通过在建筑联盟(AA) 设计研究实验室的教学和在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进行的设计建筑实践来积极参与到推动参数化发展的运动中。这一运动作为当代建筑领域唯一真正的创新方向,目前已经全面彰显了成为全球公认的最佳的建筑和城市设计方法的实力。参数化主义已经准备好大展宏图:像现代主义在20 世纪做的样,改变全球建筑环境的面貌和整个设计界。
交流界面: 从视觉混乱到城市秩序
1980 年以后我们就居住在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后福特主义社会经济重组时代。国际市场和跨国企业的再次兴起结合微电子革命的全面生产潜力,释放了全新的社会- 经济动力,也就是后福特主义网络社会的出现。新的设计和生产体系使得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和多元的产品服务类型更加经济可行,并互相促进。多样化的新企业和加速的创新周期(新技术和市场扩张使之成为可能)分化并加强了社会交流。按规划通过了无生气、千篇一律的分区卫星城将居住区与工业区划分开来的疏散设计已经不再是社会进步的灵丹妙药。就城市发展而言,这预示了向历史中心的回归,个人空间和解除控制、自由放任的地区向新兴的大城市外围蔓延。这两种趋势都可以被描述成拼贴画的形式,与有计划或设计的发展模式相反。我将这种结果称之为垃圾满溢的城市发展。解构主义就旨在提升和美化这种新的重大城市现象。
这种单向混乱的发展模式当然比落魄和秩序简单的现代主义规划和城市化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经济动态。但是,它造成了令人迷惑的视觉混乱,削弱了建筑环境的交流能力。尽管后福特主义社会现象的多样性和开放性还在调整适应过程中,但是差异性的无序聚集造成了世界各地都存在的类似“白色噪声”的千篇一律的现象,在清晰的城市体系内无法产生不同的城市特色。虽然放任自由的发展模式可以带来

被社会(市场)认可的功能组合和分布,但它必定会产生城市维度的视觉混乱。这种视觉上的混乱不丑,分散人的注意力,而且具有迷惑性,因此削弱了建筑环境的社会功能。


Medieval town -Vernacular Palma Nova - Renaissance Chateau de Versailles, Baroque
中世纪城镇,本土化 新帕尔玛城,文艺复兴 凡尔赛宫,巴洛克


Modernism: Le Corbusier, Ville Radieuse, 1924 - Parametricism: ZHA, Istanbul Masterplan, 2007
现代主义:勒·柯布西耶,光辉城市,1924 参数化: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伊斯坦布尔总体规划,2007

城市组织复杂性导致的脱节牵制复杂的社会组织和交流的全面发挥。清晰连贯的空间秩序作为建筑师的核心竞争力,它本身不仅是城市宜居性的重要考量因素,而且是经济生产力的重要方面。社会功能是主观的视觉感受和客观的物理实用性共同决定的。建筑师应该认识到视觉外观作为一种工具,是其核心竞争力和任务中的重要一环。社会合作需要各个具体相关的参与者找到彼此在具体的交流环境中的定位。

这种认识会激励建筑实践厘清复杂多变的城市秩序,保证在信息丰富的建筑环境内凭直觉穿行和定位,从视觉上就能获悉丰富的内容。这就是参数化主义和参数化城市主义的设计目标议程。毫无疑问,梯度、矢量场等新的计算机定序工具和关联建模方法以及几何 数据场转码等使设计师得以创造复杂有序、特色鲜明的城市形态,从原则上可以使大量的功能信息更容易被感知和引导。


Urban disarticulation, Tokyo - Garbage spill: differences collapse into sameness
城市脱节,东京 垃圾满溢:差异性变得千篇一律


Daniel Libeskind, Micromegas, 1981
丹尼尔·里伯斯金, Micromegas,1981

不同于解构主义颂扬、升华和美化城市的无序,参数化试图再一次改造建筑环境的形态和美感。它所采取的途径并不是像极简主义一样阻止、减弱或否定后福特主义网络社会的复杂性,而是通过新的计算赋予的形式定序功能来组织和表现社会复杂性。长久以来人们未能认识到建筑环境外观的功用,阻碍了建筑领域对形式清晰度这一关键竞争力的探索。在实践中占据建筑师设计工作一大部分的形式/美学问题现在正在逐渐弱化。建筑具有社会(而不是技术施工)功能责任。建筑环境的社会功能很大程度上取于它的交流能力,这反过来又是视觉传达的问题。
城市是复杂的、多层次的文本和永久的传播形式。我们作为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的目标必须是从空间上展现更多可同时选择的交流环境,实现密集、带给人明确感受和清晰的排列组合。视野必须具有丰富的互动机会和关于直接的视野背后的信息。
宜居性的重要考量因素,而且是经济生产力的重要方面。社会功能是主观的视觉感受和客观的物理实用性共同决定的。建筑师应该认识到视觉外观作为一种工具,是其核心竞争力和任务中的重要一环。社会合作需要各个具体相关的参与者找到彼此在具体的交流环境中的定位。这种认识会激励建筑实践厘清复杂多变的城市秩序,保证在信息丰富的建筑环境内凭直觉穿行和定位,从视觉上就能获悉丰富的内容。这就是参数化主义和参数化城市主义的设计目标议程。毫无疑问,梯度、矢量场等新的计算机定序工具和关联建模方法以及几何数据场转码等使设计师得以创造复杂有序、特色鲜明的城市形态,从原则上可以使大量的功能信息更容易被感知和引导。
不同于解构主义颂扬、升华和美化城市的无序,参数化试图再一次改造建筑环境的形态和美感。它所采取的途径并不是像极简主义一样阻止、减弱或否定后福特主义网络社会的复杂性,而是通过新的计算机赋予的形式定序功能来组织和表现社会复杂性。长久以来人们未能认识到建筑环境外观的功用,阻碍了建筑领域对形式清晰度这一关键竞争力的探索。在实践中占据建筑师设计工作一大部分的形式/美学问题现在正在逐渐弱化。建筑具有社会(而不是技术施工)功能责任。建筑环境的社会功能很大程度上决于它的交流能力,这反过来又是视觉传达的问题。
城市是复杂的、多层次的文本和永久的传播形式。我们作为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的目标必须是从空间上展现更多可同时选择的交流环境,实现密集、带给人明确感受和清晰的排列组合。视野必须具有丰富的互动机会和关于直接的视野背后的信息。






Zaha Hadid Architects, Galaxy for Soho China, Beijing 2012
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中国北京银河Soho 2012




Zaha Hadid Architects, Nanjing International Youth Culture Exchange Centre, China 2014

自由和秩序的同时提升:反向的建筑熵定律
我的观点是建筑环境应该被构想和设计为三维的、360°无死角的、多层次交流界面。同时可见性更多,它的交流性越强。但这还不足够。它的交流能力取决于内在顺序的连贯性,因此利用可见物可以推断无形的或尚不可见的事物。这取决于形式- 功能关联的一致性,因此根据位置或形态上的不同或差异就可以预测出社会互动形态或社会功能的不同。参数化主义同时提升自由度和秩序。我们或许会谈到反向的建筑和城市化熵定律,也就是说反向的300 年来建筑定序能力不断退化的轨迹。


The simultaneous enhancement of freedom and order: inversion of architecture’s entropy law
自由度和秩序同时提升:反向的建筑熵定律

解构主义可以被看作是“垃圾满溢”的拼贴画般的城市进程的美学思考。正如从古典建筑到现代主义的转变,从现代主义到解构主义和拼贴的过渡引起了自由度和多功能程度的扩大(适应更加复杂的社会)结构规则(也就是定序手段)的松散或缺失导致了视觉秩序的退化。参数化主义是第一个进一步实现了由和多功能的设计,同时又通过诸如从属、梯度和关联逻辑等新的组合规则增加了定序能力的风格。原则上,所有的设计发展现在都有规则依据,因此具备提升视觉秩序的潜力,在面对更加复杂的情况时建筑环境清晰可辨。


Modernism: Gropius 1929 - Postodernism: OMA, 1976 - Deconstructivism: Zaha Hadid 1985
现代主义:格罗皮乌斯,1929 后现代主义:OMA,1976 解构主义:扎哈·哈迪德,1985




(Left to right) Parametricism: ZHA Masterplans for Istanbul, Bilbao, Appur and Energy Research Campus, Ryad
参数化:扎哈·哈迪德事务所为伊斯坦布尔毕尔巴鄂Appur 设计的总体规划;Ryad 能源研究园

纵观历史风格的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在过去的300 年间已经形成了建筑熵定律:设计自由度和多功能性方面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是以牺牲城市和建筑秩序为代价而得来的,例如,多功能性的增加必须通过建定序能力的逐渐退化才能实现。借由建筑形式组合整体的丰富提升自由度是评价建筑在追求多项社会复需求的过程中取得进步的最高标准。秩序被逐步腐蚀。长久以来自由和秩序互成反比的趋势在参数化主义的参与下可以被改写。参数化主义使自由度和秩序同时增加,因此开创了建筑负熵的新阶段。参数化义彻底的本体论和方法创新转化成为建筑发展尺度上的巨大飞跃,也就是它引起了建筑组合自由度和多功能性史无前例的增长。此外,另一项重大飞跃就是建筑通过协调算法和关联逻辑而提升的定序能力。向的建筑熵定律这一新的定序能力或建筑负熵是利用建筑的力量中止当前的世界建筑环境脱节趋势的关键因素。但是,只有当参数化主义发展成为21 世纪独领风骚的时代性风格时这一因素才能发挥作用。
无论是全盛的后现代主义还是全盛的解构主义都无法克服视觉混乱,阻止差异发展成为全球性的千篇一律的现象(白噪声)。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采用拼贴手法,例如,无约束的聚集差异的方式。只有参数化具备通过有规则的差异化和多系统关联的原则实现复杂性和秩 序同时增加的能力。参数化主义可以克服放任自由的城市化在各处造成的视觉混乱和千篇一律的白噪声现象。参数化主义提供了新的城
市主义的可能性,在自下而上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发的秩序和本地特征,而不用依赖政治和官僚力量。


参数化主义的价值和方法原则更倾向于产生路径依赖型、自我增强的本土特色。与文脉相关的气质和建立或加强连续性的目标保证了在当地文脉、地形和气候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独特的城市风格。参数化主义秩序不像现代主义城市化那样依赖于统一重复的形态。与巴洛克或布扎派( 学院派) 的总体规划相反,开放性(不完整)是参数化作品的固有属性。它们的秩序是关系上的而不是几何的。它们通场所差异、矢量转化、以及文脉联系和子系统的相互关联来建立秩序和指向。这既不需要完整的图形,也不像现代主义总体规划一样需要统一重复的形态。众多(原则上是无限多)的创新方式都可以被用来转化、附属和建立关联。因此参数化描绘了后福特主义城市秩序的前景。
帕特里克·舒马赫(Patrik Schumacher),2014 作于伦敦

back to WRITINGS